兒童孤獨癥(ChildhoodAutism)屬于廣泛性發(fā)育障礙(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,PDDs),是發(fā)病在嬰幼兒時期的心理發(fā)育障礙性疾病,以社交性溝通實質性異常、行為興趣與活動狹窄、重復和刻板為基本特征。由于病因和病理機制不清,缺乏特效治療手段,該疾患已成為一種高致殘性疾病,為患兒、家屬及社會帶來嚴重負擔,2006年我國已經(jīng)將其列為致殘性疾病,因此進行臨床治療方法探索有重要意義。
經(jīng)顱磁刺激(rTMS)是根據(jù)物理學電磁相互轉換原理研發(fā)而成的一種新型、無創(chuàng)性研究和治療手段,1994年rTMS開始被應用于抑郁癥治療。近10年來,在世界范圍內rTMS已廣泛用于研究治療抑郁障礙、精神分裂癥、巴金森氏癥等神經(jīng)精神疾病的諸多領域,具有安全、無創(chuàng)、無副作用等優(yōu)點。
本研究旨在通過小樣本初步臨床研究,探討腦電圖引導下經(jīng)顱磁刺激對于兒童孤獨癥患兒的有效性及安全性。
二、摘要
目的
觀察重復經(jīng)顱磁刺激(repetitive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,rTMS )治療兒童孤獨癥10周的療效和不良反應。
方法
采用開放性研究方法,對12例4-11歲符合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(tǒng)計手冊第四版(DSM-Ⅳ)兒童孤獨癥診斷標準的患兒,進行了腦電圖引導下的重復經(jīng)顱磁刺激治療,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的不同階段,進行臨床評價、兒童孤獨癥評定量表(CARS)、孤獨癥兒童行為量表(ABC)、兒童孤獨癥篩查量表等評定,治療過程記錄患兒身高、體重及不良反應。
結果
入組患兒的9例,臨床觀察及量表評定表現(xiàn)在睡眠、情緒及孤獨癥核心癥狀方面有所改善,治療療程長的患兒,改善更加明顯。
結論
重復經(jīng)顱磁刺激對兒童孤獨癥癥狀的改善有一定幫助,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臨床療效觀察。
三、詳情如下
1、對象
納入標準:2007年1月~2007年10月北京大學第六醫(yī)院兒童門診就診、法定監(jiān)護人自愿選擇重復經(jīng)顱磁刺激治療的患兒,性別不限,經(jīng)北京大學第六醫(yī)院兒童精神科門診高級職稱醫(yī)師診斷、符合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(tǒng)計手冊第四版(DSM-Ⅳ)兒童孤獨癥診斷標準的患兒。共入組12例患兒,男11例,女1例,年齡4~11歲(7.08±2.25)歲。均為首次接受rTMS治療。排除癲癇、腦外傷史或伴發(fā)其他軀體疾病的患兒。
本研究經(jīng)北京大學精神衛(wèi)生研究所倫理委員會批準,患兒的法定監(jiān)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。
2、方法
研究設計:開放研究,治療分兩個階段:第一階段5次/周(周一~周五)連續(xù)治療4周,期間進行三次臨床評估(基線、治療5次、治療10次);完成第一階段(共20次治療)后,進入第二階段:視患兒情況,調整為隔日1次治療,連續(xù)6次;再改為每周2次治療共4次,之后為每周一次,效果穩(wěn)定后改為長期維持治療(每月1~2次)。完成30次治療后進行臨床總評估。入組患兒在治療期間均未合并教育訓練。
3、rTMS設置參數(shù)
治療刺激位點選擇雙側背外側前額葉,依據(jù)患兒腦電圖alpha峰頻確定治療刺激頻率,強度為100%運動閾值(治療第一天的治療強度為患兒運動閾值的80%),磁刺激器蝶型線圈安放于雙側背外側前額葉,每次治療20分鐘,每分鐘連續(xù)刺激4秒,間歇56秒。
4、療效判斷
以臨床評價、生活觀察(來自患兒主要照料者)、量表評價、生長發(fā)育觀察(身高、體重)及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檢查作為觀察指標。治療前、治療5次、治療10次、治療30次,由兒童精神科主任醫(yī)師進行臨床評估及多種量表評定。評定過程所用量表包括:兒童孤獨癥評定量表(ChildhoodAutism Rating Scale, CARS),孤獨癥兒童行為檢查表(AutismBehavior Checklist,ABC),兒童孤獨癥篩查量表,圖片詞匯測驗(PeabodyPicture Vocabulary Test,PPVT),及兒童適應行為評定量表(ADQ)。
1、治療完成情況
12例患兒接受了5次-50次治療,其中4例完成第一、二階段治療,至10周治療評估為止,已接受治療32次,目前轉為有規(guī)律長期維持治療。另外8例患兒完成5次-16次治療后,其中7例表現(xiàn)睡眠改善或情緒平穩(wěn),或自言自語減少、異常行為減輕等,后由于患兒家屬的原因患兒無法留京繼續(xù)治療;1例因未見變化而自行終止治療。
2、治療后變化:
核心癥狀:所有入組患兒中,完成32次治療的4例患兒,其孤獨癥的核心癥狀均有改善,尤其表現(xiàn)在患兒與家人較前親近、依戀,并出現(xiàn)以溝通為目的的完整語言,原有的刻板行為也減少或消失。
情緒表現(xiàn):所有入組患兒中,8例患兒均于治療的第2-5天,情緒較治療前穩(wěn)定,自言自語明顯減少;另外4例患兒治療前后情緒無明顯波動。
對睡眠的改善:所有入組患兒中,有9例患兒在治療過程中均有明顯睡眠習慣改變:8例晚上入睡時間提前、睡眠時間延長,1例雖睡覺時間延后但實際睡眠時常不變(早起時間相應延后)。
量表評定:完成32次治療的4例患兒,其基線資料及治療前后量表評估。
3、不良事件和副反應
所有入組患兒中,治療過程均未見頭痛、頭暈等表現(xiàn),治療期間身高體重指標監(jiān)測及軀體健康監(jiān)護未見異常,未見病理性神經(jīng)反射。
完成32次治療的4例患兒之中的3例,分別在治療44次(患兒1)、50次(患兒2)、23次(患兒4)時,曾出現(xiàn)一過性情緒波動,經(jīng)增加治療次數(shù)或延長治療間隔后回復平穩(wěn)。
孤獨癥世界各地報告的患病率不一,美國報道3~10歲兒童中孤獨癥的患病率為67/萬, 2004年北京市2~6歲兒童廣泛性發(fā)育障礙現(xiàn)患率為7.3/萬(校正現(xiàn)患率為15.3/萬)。
本次療效觀察,考慮患兒入組時癥狀輕重不一,采用患兒自身治療前后對照。所有入組患兒中8例患兒情緒較治療前穩(wěn)定,提示rTMS對患兒的情緒有穩(wěn)定作用,與既往rTMS報道相一致。Greenberg等對強迫癥患者采用rTMS進行治療后,強迫癥狀明顯減弱并伴有情緒的短期改善。
所有入組患兒中有9例睡眠改善,表現(xiàn)為入睡時間提前及睡眠時間延長,提示rTMS有改善睡眠的作用,與既往報道相似:rTMS對睡眠有明顯的改善作用,部分患者在經(jīng)過rTMS治療的第一晚睡眠即有明顯改善,患者睡眠質量、睡眠后情緒均有明顯好轉;快速眼動睡眠實驗(REM)提示rTMS能延遲抑郁障礙患者的第一段REM時間、延長非REM-REM周期,從而影響晝夜生理節(jié)律,改善患者睡眠;還有研究提示rTMS增加睡眠時EEG的慢波活動從而加深睡眠、改善睡眠,而睡眠中EEG的慢波活動被認為在腦功能恢復及鞏固記憶力方面也發(fā)揮了一定作用。
本研究臨床觀察提示rTMS對兒童孤獨癥核心癥狀有一定療效,結合近年來對孤獨癥的病因學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孤獨癥與中樞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五羥色胺(5-HT)和多巴胺(DA)有關,約三分之一的患兒存在5-HT功能亢進,患者一級親屬也存在5-HT水平增高,控制DA和5-HT系統(tǒng)將對改善孤獨癥患者的癥狀有所幫助。
rTMS治療精神障礙的作用機理是利用時變磁場刺激腦組織,在腦內產生感應電場,影響神經(jīng)元興奮性、神經(jīng)遞質和肽類物質的傳遞和代謝,調節(jié)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的功能。本研究的療效觀察發(fā)現(xiàn)rTMS治療效果與利培酮在孤獨癥中的部分臨床觀察結果類似,結合rTMS能夠有效治療抑郁障礙及對精神分裂癥的部分陽性癥狀有效,提示rTMS可能能夠直接影響大腦功能區(qū)的5-HT系統(tǒng),從而達到改善癥狀的目的。
有研究提示rTMS顯示了神經(jīng)保護和神經(jīng)可塑性作用,可能與影響神經(jīng)營養(yǎng)因子有關。但在臨床使用中rTMS刺激是否也具有上述作用還需要進一步觀察,與孤獨癥治療療效的關系也需進一步探討和研究。
所有患兒在治療過程中,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,3例曾出現(xiàn)一過性的情緒興奮的表現(xiàn)。結合治療觀察,考慮可能與rTMS的治療頻度有關。本研究尚屬初步研究的預試驗,樣本量小、觀察時間較短,但已經(jīng)顯示出明確的療效和治療前景,故需要在后續(xù)研究中擴大樣本量、延長觀察時間,進一步了解rTMS治療兒童孤獨癥的安全性。